党的故事如何讲 请君一览《十一书》
发布时间:2019-12-11浏览数量:
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出品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以下简称《十一书》),自11月21日上线以来,全网点击量高达2.5亿次,30岁以下的观众超过60%。这部作品每集5分钟共11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为融媒体时代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进行了成功探索。
《十一书》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魏海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中视协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会长刘效礼以及来自文艺评论界、纪录片学界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会议。
用融媒体手段讲好中国共产党人故事
与会专家认为,该片是运用融媒体手段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成功探索,是一部主题重大、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魏海生指出:“《十一书》的成功启示我们: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感召力,对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正本清源,有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用非常显著,意义非常重大。这部作品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创新形式、加强正面宣传、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一次努力,是互联网时代运用融媒体手段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宣传教育,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胡占凡认为,《十一书》是纪录片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号召,配合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而特别制作的,短短十几天就能够取得2亿多的点击量,成为现象级传播,与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关系很大。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李忠志说,初心和使命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宣传主题,11封书信把11位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具象化了,这样的传播效果远远超过其他形式。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祖光认为,《十一书》获得的巨大成功,很好地回答了“双主流对接问题”,即纪录片在体现主流价值的同时,如何对接主流受众(以青年观众为主体)需求,更好实现有效传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书信就是心声,书信就是信史,片中的共产党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要表达的,就是最真实的心声和使命。重大的历史用这样一个新的形式,这样一个巧妙的角度来打开,这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是一次非常适合当代传播的有益尝试。
用接地气的方式直击人心
与会专家认为,在碎片化时代和融媒体背景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能够与时俱进,开创性地采用微视频方式宣传党的历史,非常符合微时代观众的审美,尤其适应了青年观众。视频虽然短,但震撼力感染力非常强。
刘效礼说:“以书信的形式切入一个宏大主题,用感情挖掘展示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挖掘越深越细越能打动人;微中藏大,5分钟的短篇幅中藏着大中心,我们当下特别需要这种东西。”杨冬权认为:“‘十一书’三个字的标题好,能吸引人看下去,想知道什么是‘十一书’;选材上故事感人,以情动人,让人看得流泪,主题歌《我和你》非常感人,两个年轻的革命恋人,几十年前共同写的词,到今天依然能打动人;再就是短,短就便于观看、利于传播。”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说,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在手机上传播党史、国史、军史,成为现象级作品的还不多,《十一书》应该是一个探索成功的案例。虽然时长短,但是能够起到微言大义的作用,呈现出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的特点。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认为,《十一书》的热播,重要一点在于传播方式非常巧妙,“重题材、轻传播”,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借助一封家书来表达,它选取的角度、叙述的方式都很恰当,每集5分钟,不求面面俱到,力求直击人心。该片制作非常精良,场景和氛围渲染也很到位,这部片子深情、温暖、感人,引人深思。尤其是解说词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专家来担纲,非常权威可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纪录片导演阎东认为,《十一书》作为一部重大题材微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突破性作品。2.5亿的点击观看量,是非常成功的传播,堪比优秀电视剧,影响很大。这说明好的选题非常重要,好的形式非常重要。好的纪录片一定要符合时代传播的特点,要研究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做到有的放矢。祖光指出,越是微纪录,越是要深刻。《十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些人物所展示的党性光辉与人格光辉的统一,构成了作品的深刻性。《十一书》所揭示的党性、人格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价值。张德祥认为,微纪录片,站位要高,视点要低,要讲究以情动人。几分钟时间,如何让人很快进入情感通道,一下到动情的点上,这确实给我们创作提出了挑战,挑战我们的创作能力和提炼能力。《十一书》这方面是成功的。文艺报文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十一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实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观众为什么能看进去,而且被感动呢?首先是书信的文学性,书信是每集短视频的魂,这一艺术叙述形式是最具代入感的,它充分展现了语言的魅力,具备了白纸黑字的真实力量。正因为故事很短,反而让观众意犹未尽,让观众有了延伸阅读的需求,想了解革命先烈更多的故事,这又为从轻传播到重传播的转化提供了契机,做了很好的铺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捍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说:“我们应该首先从政治的高度理解这部片子的意义。这部片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通过创新方式,用主流价值观去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比如《红岩》我上学的时候看过十遍八遍,很多人物、情节甚至语言至今记忆犹新。但今天我不能要求我的孙子也把这么厚的一本书看十遍八遍。这就要求用新的方式来告诉他们,什么是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好东西、宝贵的东西、要传承的东西。我觉得《十一书》最大的价值恰恰就在这里。”李忠志说,《十一书》的成功启示我们,正能量主旋律的作品是有价值有力量的。在网络视听这个空间里,过去我们往往担心正能量主旋律内容没有吸引力,通过《十一书》的传播我们看到了信心,看到了正能量主旋律的价值和力量。在关于《十一书》的弹幕中,“泪目”两个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其他许多评论、留言,也都是正向的、积极的。这个作品能够在网络视听空间让年轻人“泪目”,这就是正能量主旋律的价值,这就是党史、国史、军史和红色历史的传播力影响力。胡占凡指出,组织开展重大革命历史、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是电视文艺和纪录片创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抓好重大题材创作,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扛鼎之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十一书》的创作传播为我们拓展题材、创新方法,搞好精品创作提供了有益经验。希望党史工作者和纪录片工作者认真总结这部作品成功的创作经验,努力推出更多重量级、标杆性作品。魏海生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我们要发挥党史和文献工作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既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也要通过理念、形式、方法的创新,与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把优质内容与新媒体形式结合起来,把正面宣传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这次作品研讨会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主持研讨会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伟在总结时说,《十一书》只是我们一个初步的尝试,是我们用微纪录片这种形式推出的第一部作品。以后有好的题材、好的时机,我们还会继续用优质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内容与新媒体形式进行结合,争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记者 牛梦笛 通讯员 张军锋 胡昌勇 石 佳)